馆际合作|我在!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
Type
馆际合作|我在!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

Curator & Artists

Dates
2024/11/22 - 2025/01/22
Publisher

Design

Year

Format

Pages

ISBN


 

主办: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、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

承办:东莞棠美术馆

协办:北京X美术馆

策展人:尤洋

策展团队:何雨洁、朱雅楠、朱苑铃

项目团队:黎俊杰、林晓尘、刘锦世、郑筠、阮倩、张笑怡

合作与支持:魔金石空间、谢谢设计贝尊艺术、华通

 

人通过双手创造价值、改造生活,并向往在城市中诗意的栖居;城市也因一代代劳动者的参与,遍布共同的记忆与情感。改革开放以来,东莞一跃成为中国南部沿海的制造业重镇和新一线城市,作为身处其中的居民与观察者,李景湖对物质材料与物质形式格外关注,逾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,始终在此穿梭与感悟,并于其中错综了时代与个人的命运音符,构建了他自身的艺术时空坐标。

2002年,三十岁的李景湖辞去了美术教师的工作,从深圳回到东莞。返乡后,李景湖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形成了自身创作的路径与悬鹄,对当代艺术的困惑随之消散。作为东莞改革开放壮阔进程的亲历者,他开始将个人叙事放置在社会变迁的语境里思考和呈现,作品的主题与应用材料大多援引自东莞生活的现实经验,以敏感的视角去表征城市在现代发展中的连续性与节奏,并试图提示出那些未曾被照亮,但孕育着个体生命潜力的瞬间。本次展览我在!一座城与两亿人的在场证明”里的所有作品,正是来自于这座城市中共同成长的两亿人一起完成、共同目睹的现场”。

 

李景湖习惯用自然景观来命名作品,使随处可见的现成品材料在这种反差中被寄予新的意涵。比如,在《白云》中,他将工厂顶棚常用的日光灯管拼接成云朵的形状,悬浮在展厅上空,那些曾照亮工厂车间工人身体的光线,成为了集体经验的诗意体现——李景湖创作的材料物质性,一部分是联系着特定的生产生活情景的媒介,如马赛克瓷砖材料与南方的工业史密切相关,它最常用于九十年代大量建造的工厂、宿舍、出租屋外墙,具有时代的象征意义,又如《太阳每天如常升起》中的不锈钢餐具,忽而召回了我们对于食堂的记忆;另一部分作品材料则具备通约性(commensurable——人工制品经过重复的排列,终转换为日积月累的情感并显露出来,它们凝结了生产者手掌的温度与使用者的目光,指向太阳、山水和星辰,化身为可以自在欣赏的悠然风光。

作品材料的重复性与差异性与个体的日常生活节奏共振,也与所在城市的更新形成互文——观众的视线和身体,与作品同处于当下”(actual),好像《瀑布》中,多台手机屏幕串联起不同水龙头口倾泻而下的水流。这种临时性的当下”或者刺点”(punctum),区分了艺术与绝对的重复,也连接了艺术与马不停蹄地轮转的现实世界。这些作品的原型和材料,来自东莞城市发展中一个个真实的场景,承载了记忆与生存经验,象征着人的在场。在展览中,观众的目光也在照亮着作品所代表的那些瞬间,从而创造了个人与作品的移情关联。

展览映射着两亿东莞人普遍的情感——对于美好与进步的向往。人们因为向往而迁徙,个体的自我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重构。在李景湖的作品《陪伴》中,一对对瓷砖拟人地依靠在一处,似乎正在彼此安慰。东莞的变化影响着无数个体形成新的身份与生活轨迹,在快速的更迭中,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像艺术家创作中的各个元素一样,不断地自我调试、更新、组合,有人选择离开,有人留下组建家庭,他们的痕迹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,成为东莞的新生部分”。

 

本次展览旨在回顾李景湖近年来的创作,也希望对东莞的变迁作出一次注解。展览中,构成作品的物品或物象,体现着东莞制造业的发达,象征着居民从田园牧歌走向了厂房与楼宇;而作品之外,“寻找2亿分之一——《东莞东》邀您故地重游”特别策划回顾展通过图文、影像、出版物等资料,勾勒出过去四十余年间在东莞停留、谋生、扎根的两亿人的具体身影。一座城与两亿人双向奔赴、互相成就的时代故事,书写了东莞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创造的人产城文”共情共进的新工业文明传奇。 

 

关于艺术家

李景湖,1972年出生于广东东莞,现工作生活于东莞长安。李景湖的创作集中于装置与雕塑,擅长于将日常生活元素与时代大潮下的个人历史相融合。通过对社会、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反思,李景湖的作品试图捕捉及超越集体性与个人表达之间的界线。

主要个人展览包括:“我在!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”,棠美术馆,东莞,中国(2024);“陪伴”,魔金石空间,北京,中国(2019);“久别重逢”,会合点当代艺术空间,东莞,中国(2018);“艺聚空间”单元,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,香港,中国(2017);“时间就是金钱”,魔金石空间,北京,中国(2014);“效率就是生命”,魔金石空间,北京,中国(2014);“雪人”,箭厂空间,北京,中国(2010);“森林”,观察社,广州,中国(2009)。

重要群展包括:“超融体-2021成都双年展”,成都市美术馆,成都,中国(2021);“广式消费主义”,巽美术馆,佛山,中国(2021);“深圳时间:深圳当代艺术文献展”,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,深圳,中国(2020);“绵延:变动中的中国”,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,北京,中国(2020);“世间风物:和美术馆启动展”,和美术馆,顺德,中国(2020);“色阈”,吴美术馆,温州,中国(2019);“珠江夜游——后珠三角景观”,广东美术馆,广州,中国(2019);克利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,亚克朗美术馆,亚克朗,美国(2018);“lei-pā”,ST PAUL St Gallery,奥克兰,新西兰(2017);银川当代美术馆首届双年展,银川当代美术馆,银川,中国(2016);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,光州,韩国(2016);“A Beautiful Disorder”,卡斯雕塑基金会,西萨塞克斯,英国(2016);“世变”,Pare Site,香港,中国(2016);“我们的未来”,红砖美术馆,北京,中国(2016);“事件的地貌”,OCAT当代艺术中心,深圳,中国(2016);“生存痕迹”,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,北京,中国(2016);“温度:当代艺术邀请展”,深圳美术馆,深圳,中国(2015);“物体系”,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,上海,中国(2015);“机构生产——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”,广东美术馆,广州,中国(2015);“不想点别的事情,简直就无法思考”,广东时代美术馆,广州,中国(2014);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,OCAT,深圳,中国(2014);“积极空间”,广东时代美术馆,广州,中国(2014);“ON|OFF: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”,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,北京,中国(2013);“日常观:一种生活实践——第五届上海多伦青年艺术家群展”,多伦现代美术馆,上海,中国(2012);“脉冲反应——一个关于艺术实践的交流项目”,广州时代美术馆,广州,中国(2012)。

 

承办方介绍

棠美术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温塘社区,旧址为国营陶瓷厂,于2017年开始改建,2021年建成开放,总占地面积达30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。建筑设计理念取自南宋名画夏圭《溪山清远图》的元素,结合现代材料及工艺,打造出了一座带有南宋风情和岭南基因的地标性建筑。凭借黑、白、灰三种国画颜色基调的和水墨古塘的整体风格,棠美术馆一举拿下三项国际大奖:2020/2021 ASIA DESIGN AWARD ADA年度亚洲设计优秀创作奖;2022年第一季度MUSE设计奖-金奖;2022第五届美国AIIDA国际创新设计大奖-建筑设计、文化建筑设计银奖。

棠美术馆包含8个展厅,一个多功能厅,总展线超过1000米,是一家面向普通公众开放,集合古代艺术、当代艺术、潮流艺术、数字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型民营美术馆,旨在打造集文化艺术服务、藏家服务、研学公教、休闲娱乐、轻食餐饮、生态旅游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拉近公众与文化艺术的距离。

棠美术馆积极参加市级文化活动,做东莞文化秉烛人!从2021年东莞市第一届“共享文化空间”评选以来,棠美术馆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“共享文化空间”,其中荣获了2021年和2023年共两届“十佳共享文化空间”,并且在2022年被评为首批“·莞”新型公共文化空间。在美术馆头条首次发布中博热搜榜全国“热门百强美术馆”榜单(2024年第一季度),棠美术馆上榜全国热门百强美术馆第30名,也是东莞唯一入选的美术馆,2024年第二季度、第三季度持续上榜。

2024年6月29日棠美术馆正式挂牌“李可染画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”。2024年8月8日挂牌“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专业创作基地”、“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创作(展览)基地”和“亚洲美术家联盟中国委员会创作基地”。

About The Artists

About The Curators

related-post